以歌謠顯影時代!台、泰藝術家「非遊記」展覽 呈現勞動文化不同面相
2022/05/10

藝點新聞Chloe編輯整理

來自台灣與泰國的11組藝術家∕團隊,深刻呈現台灣與東南亞的勞動文化在政治、經濟、社會、種族等議題下各種面向的寫照,以歌謠記敘了歷史。「非遊記」展覽是一場非官方版本的台灣與泰國紀行,自今日(10)至7月17日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展出。

▲展覽入口。

「非遊記」展覽透過來自台灣及泰國的11組藝術家及團隊,內容開啟更多元的亞洲文化視野。策展人鍾適芳表示,台灣引進外國移工至今已30年,來台泰國移工中又以來自泰國東北伊善(Isan)人居多,這區域的伊善人發展出摩蘭(Molam)歌謠記敘他們被隱蔽的歷史。

▲失聯移工自述「為何逃、如何逃」的文字、畫作、影像創作。

他指出,「非遊記」既不屬於寫意的行旅文類,也沒有浪漫的遊蹤剪影,是場跨時代、跨國界勞動者遷移軌跡的紀實。展覽聚焦探討泰國東北民歌「摩蘭」與台灣原住民傳唱的「林班歌」,兩種歌謠文本相互參照,播放出兩條時空交錯與相接的音軌,導聆出在社會、文化、政治的變遷與國家發展政策下,散落邊陲勞動者們流離生命與生活面貌。

▲幽法(UFA)、阿迪薩.普帕(Adisak Phupa)展出作品。

▲「久久酒一次」,還原由孫大川(Paelabang Danapan)、李謀幸、施金光三人曾共同建立《山海文化》。

展覽入口可見巨幅布幔,繪製一座山林草木豐盛的景象,似踏入林班工人勞動血汗的叢林、殖民經濟的砍伐場或冷戰下沒入叢林的隱居地,這場展覽就從這座藏納歷史回聲的山林入口揭開序幕。第一軌《我們可不是來玩的》,是移工第一人稱自敘的系列創作;第二軌《再等我三年》,是台泰勞動歌謠與社會政治共振下的聲軌。

▲藝術家張碩尹《檳榔屋、山蘇床與蝸牛陷阱》。

▲藝術家施永德《不同吸引力 II: 三年歌不斷》。

展覽期間策展人鍾適芳特別規劃「非遊記」映畫院同步登場,挑選來自泰國及台灣的4部影片回應展覽主題,5/27第一場主題「冷戰與摩蘭敘事」,放映《社區發展宣導員》與《桐潘》,分別由美國及泰國學運組織所拍攝,展現出冷戰時期兩方截然對立的意識形態。6/10第二場主題「遠洋的思念」,放映《那一片湛藍無垠的海洋》,阿美族導演喇外‧達賴透過鏡頭,記錄遠洋船上原住民勞工的勞動狀況。6/24第三場主題「移工為什麼要逃?」,放映曾文珍導演的紀錄片《逃跑的人》,呈現台灣逃逸移工的生活處境與紀實。以上每場次皆安排映後座談。

「非遊記」展覽時間2022/5/10至7/17   

展覽介紹請點此